MM三人行|在銀幕之中向師者致敬_快看
教師節來了,讓人想起電視劇《山花爛漫時》中那片被知識點亮的大山。張桂梅老師帶著女孩們走過的崎嶇山路旁,野花開了一茬又一茬,記憶里那些曾站在講臺前的身影,早已把 “師者” 的模樣,刻進了時光。
(資料圖片)
又到山花爛漫時
劇里的張桂梅,總在晨光熹微時就站在女高校門口,看著女孩們攥著課本奔跑,眼里的光比山間朝陽還亮。她為了讓輟學的孩子重返校園,頂著寒風翻山家訪,鞋底磨破了就換雙膠鞋,嗓子啞了就含顆潤喉糖;為了讓學生們安心備考,她把食堂的飯菜盯得仔細,把宿舍的被褥曬得松軟,連女孩們生理期的紅糖水,都記得比自己的藥還清楚。影視劇將這些 “看不見的付出” 搬上屏幕,讓觀眾意識到,教師的責任從來不止 “傳道授業”,更有 “護佑成長” 的重量。
影視劇中的教師形象,是對現實里 “師者” 群體的凝視與致敬。從《山花爛漫時》里扎根大山的張桂梅,到《放牛班的春天》中用音樂點亮迷途少年的馬修,再到《心靈捕手》里喚醒天才內心的桑恩,這些熒幕形象以不同的姿態,將教師的責任、溫柔與堅守具象化,最終跨越屏幕,在現實中激起層層回響。影視劇里的教師形象,就像一束光照亮了現實中教師群體的堅守,也喚醒了人們對 “師恩” 的感知。
影視劇對教師的呈現,也需警惕 “過度美化” 或 “刻意煽情”。真正有力量的創作,從來不是把教師塑造成 “神”,而是展現他們作為 “人” 的掙扎與堅持:他們會疲憊,會迷茫,卻始終在 “放棄” 與 “堅守” 的選擇里,偏向后者。這種真實的力量,才能讓熒幕與現實形成真正的呼應,讓 “尊師重教” 不再是一句口號,而是融入日常的理解與尊重。從熒幕到現實,教師形象的傳遞,本質上是一場 “精神的接力”:讓師者的微光,在熒幕與現實里,永遠明亮。張楠
一顆閃閃發光的育人之心
許多年后再回憶學生時代,才會意識到三尺講臺上的老師給后來的人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。在眾多青春校園題材的影視劇中,《追光的日子》這部以教師郝楠和青云中學14班的學生們為主角展開的電視劇令人印象尤為深刻。
郝楠不是傳統印象中嚴肅刻板的教師形象,他非常風趣,充滿喜感,看著放蕩不羈,會和學生們打趣玩笑,但他和所有的好老師一樣,面對學生有一顆真摯熱忱的心。在備戰高考的日子里,他與班上的學生從互不理解到惺惺相惜,最終這群憧憬未來的少年向他敞開了心扉,郝楠也全力托舉他們奔向各自的燦爛人生。
在郝楠身上,我們能找到曾經自己最喜愛老師的身影,他主張有教無類,讓學校取消了按成績排號吃飯的規矩,平等的對待所有學生。專業素質也十分過硬,教學循序漸進深入淺出,他還是一位十分貼近學生視角的老師,當學生面臨問題陷入迷茫時總能夠站出來為學生指點迷津,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。天下教師千千萬,他們的教學方式不同,性格脾氣各異,但唯一不變的是他們閃閃發光的育人之心。沈昭
鄉村教師的故事應“被看到”
近年來,一批校園題材影視劇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的教師形象,這其中,電視劇《春風化雨》以鄉村教育為創作背景,講述了教師在艱難環境中如何堅守教育理想、致力于學生成長的動人故事,更描繪出一幅幅充滿奉獻、愛與希望的生動畫卷。
劇中的鄉村教師安顏由佟麗婭飾演,當時她正在為電影《假如,我是這世上最愛你的人》里的角色做準備,但看到《春風化雨》劇本塑造的安顏一角,她有一種直覺:“不演這個角色,就會失去一個很好的機會。”佟麗婭的父母都是老師,她此前的愿望也是成為一名老師,所以她與安顏有很多共情、感動和似曾相識的地方。
堅韌、有力量、扎根鄉村教育的安顏帶給了學生們安全感,當學生遇到經濟困境,甚至在社會上遭遇不良誘惑時,安顏的每一次挺身而出,都體現了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責任心。
劇中的故事情節觸動了觀眾們的心弦,也將鄉村教育存在的痛點和難點通過戲劇手段呈現,讓觀眾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偏遠地區默默奉獻的教師們的崇高精神,極具話題效應。很多觀眾點贊表示,鄉村教師義無反顧地投入教育事業,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有特別強烈的熱情,這樣的故事應該“被看到”。 孔小平
校對 石偉
標簽: 最新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