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速訊:話費50元起充,“充值自由”去哪了?
(資料圖)
據華商報報道,近日,有不少用戶反映,近十余個話費充值平臺,多不能充小額或自定義話費。基本為50元起充,甚至有平臺最低充100元。而三大運營商的官方APP上,可小額充值,也可以輸入自定義金額。“最低50元”的充值門檻,看似是企業的經營策略,實則既不合情,也不合法,給消費者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困擾。
這場充值門檻爭議,絕非“多充幾十元”的小事,而是關乎消費者自主選擇權、數字服務公平性的民生問題。當常用的第三方平臺紛紛取消10元、30元小額選項,只留下遠超部分用戶需求的充值檔位,本質是將企業的運營便利置于用戶權益之上,既違背了商業服務的初心,也觸碰了法律與情理的雙重底線。
從法律層面看,50元起充的門檻明顯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。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第九條明確規定,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,有權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。如今,第三方平臺與運營商的責任推諉更顯荒誕:微信、支付寶等平臺稱“充值面額由運營商設定”,移動、聯通等運營商則以“合作協議調整”為由回避問題,這種“踢皮球”的回應,恰恰暴露了各方對“門檻不合理”的共識。
更關鍵的是,三大運營商官方APP能支持小額及自定義充值,證明技術層面完全無障礙,將常用的第三方渠道設限,本質是通過“便利渠道限流”倒逼用戶妥協,這種選擇性設置門檻的行為,顯然不符合“公平交易”的法律原則,也讓老年群體、學生等低消費需求用戶陷入“要么多充話費,要么被迫學習使用不熟悉的官方APP”的困境。
深究背后的行業邏輯,充值門檻抬高是“流量焦慮”與“成本轉嫁”的畸形產物。對運營商而言,第三方平臺雖能帶來龐大用戶流量,卻也分流了官方APP的用戶粘性,即通過提高第三方渠道充值門檻,可倒逼用戶下載官方APP,進而將用戶沉淀到自有生態中,方便后續推送套餐升級、增值服務等信息。某運營商內部人士曾透露,官方APP的用戶活躍度與套餐轉化率直接掛鉤,“引導100個用戶下載APP,就能帶來約15個套餐升級訂單”,這種“以門檻換流量”的算計,完全忽略了用戶的使用習慣與便利需求。
而第三方平臺之所以配合設限,部分源于與運營商的分成協議。有知情者表示,小額充值的手續費比例相對更高,取消小額選項可降低平臺的運營成本,同時減少因小額訂單產生的客服咨詢量。這種將成本壓力轉嫁給用戶的做法,本質是企業把“盈利便利”放在了“服務責任”之前,用用戶權益換取自身運營的“省事”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這種“門檻式營銷”正在形成行業隱性默契。
破解這一困局,需要監管發力與企業自省雙管齊下。監管部門應明確劃定“充值自由”的底線,要求所有充值渠道(包括第三方平臺、運營商小程序、官方APP)必須保留不高于10元的小額選項及自定義金額功能,不得因渠道不同設置差異化門檻;同時建立投訴快速響應機制,對責任推諉、拒不整改的企業依法處罰,讓法律條款從“紙面規定”變為“實際約束”。對運營商與第三方平臺而言,更需摒棄短視思維。真正的用戶粘性,從來不是靠“門檻倒逼”獲得,而是靠“便利服務”積累。若能在第三方平臺保留小額充值,同時通過官方APP提供積分兌換、充值優惠等正向激勵,既能滿足不同用戶需求,也能實現自有渠道的良性引流,遠比“設限逼用戶”更可持續。
話費充值雖看似小事,卻直接關系到億萬用戶的日常生活體驗。從“10元自由充”到“50元強制充”,變化的不僅是數字,更是企業服務理念的偏差。當通訊服務回歸“以人為本”的本質,讓每個用戶都能按需付費、便利充值,才能真正贏得市場認可。(黃鶴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