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“規模導向”轉向“價值深耕” 信用卡業務呈現“馬太效應”
2025年上半年,信用卡“沉睡賬戶”清理效果持續顯現,市場整體發卡量及各大銀行的信用卡交易金額均呈下降趨勢。與此同時,銀行紛紛轉換打法,行業從“規模導向”轉向“價值深耕”,部分銀行的信用卡不良率開始出現拐點信號。
(資料圖片)
業界預計,隨著行業優勝劣汰的加劇,后續不同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盈利情況將持續分化,呈現“馬太效應”。
換打法:
轉型期呈現“馬太效應”
“2025年上半年是中國信用卡行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。”信用卡專家董崢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。
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,截至二季度末,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發卡量為7.15億張,已連續11個季度下降,較第一季度的7.21億張環比下降了0.83%,較最高位的8.07億張下降了11.4%。
隨著“睡眠卡”的出清,各家銀行的信用卡持卡量分化更加明顯。截至6月末,累計發卡量超億張的頭部銀行仍維持著“強者恒強”的局面。如,中信銀行、中國銀行信用卡累計發卡量分別達到1.26億張和1.49億張,較上年末增長了2.12%和0.39%,招商銀行信用卡流通卡數量為9692.67萬張,較上年末的9685.90萬張也保持了增長態勢。同期建設銀行累計發卡量為1.29億張,與上年末持平。
除發卡量外,行業轉型期的“馬太效應”在交易及貸款規模上也愈發顯著。
雖然上半年信用卡用戶的交易活躍度普遍走低,交易金額同比全面下滑,但招商銀行、建設銀行、中信銀行等頭部銀行的交易金額仍超過1萬億元。其中,招商銀行信用卡交易額維持在2.02萬億元的較高水平。
多數城商行、農商行并未披露交易金額,但它們披露的貸款規模出現了明顯收縮。上半年,江蘇銀行、常熟銀行的信用卡貸款余額分別為348.08億元和24.52億元,較上年末分別下降了7.51%和14.77%。
招商銀行副行長王穎在半年度業績會上表示,信用卡行業正在經歷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周期,這個轉型周期是非常艱難而且漫長的。“有的機構已經深陷風險泥潭,有的已經失速墜落、停滯掉隊,所以這段時間行業分化、優勝劣汰是轉型周期的主要特征。”王穎說。
不卷了:
從“規模導向”轉向“價值深耕”
信用卡交易總額的下降,已經影響到信用卡回傭收入,進而傳導至整體業績表現中。盡管如此,頭部銀行仍不愿再走“卷增量”的老路。
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在消費提振政策持續發力的背景下,銀行信用卡業務發展的關鍵要素是關注產品創新、場景應用與資產質量,在存量市場實現精益發展。
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,不少銀行主動求變。今年7月,招商銀行、光大銀行等銀行調整了部分高端卡產品權益,如提高使用門檻、調整適用范圍等。今年以來,已有超過40家銀行信用卡分中心獲批關停,涉及交通銀行、民生銀行、廣發銀行等。
記者梳理半年報發現,招商銀行、工商銀行、平安銀行已表態要在持續推進高質量獲客、精耕優質客群、精細化存客經營等方面發力。從“規模導向”轉向“價值深耕”成為頭部銀行的共同選擇。
據中信銀行副行長胡罡在半年度業績會上介紹,今年上半年中信銀行信用卡新發放卡的客戶中,優質客戶占比達到了82%,同比增長10個百分點。信用卡存量客戶中,低風險優質客群正常貸款占比達到76.2%,同比增長6.5%。
“目前,零售融合發展的思路愈發普及,將儲蓄、理財、貸款、信用卡等業務進行融合串聯,有助于提升高端客群的綜合金融服務質量,使得高端客戶留存更具效率,從而為信用卡業務帶來更多盈利貢獻。”蘇筱芮稱。
穩底盤:
不良率有所改善
從“求量”到“逐質”,信用卡業務運營邏輯的改變,也進一步推動了資產質量的改善。從半年報表現來看,部分銀行信用卡業務不良率已迎來拐點。
例如,興業銀行行長陳信健在半年度業績會上透露,上半年,興業銀行信用卡業務風險從高發轉向收斂,信用卡新發生不良同比下降7.5%。
另據浦發銀行副行長、總法律顧問崔炳文介紹,上半年該行信用卡不良率較年初下降了0.14個百分點,出現“拐點式”下降,主要得益于此前多項管控措施成效的逐步體現。截至6月末,浦發銀行信用卡貸款及透支余額為3778.81億元,較上年末增長2.07%,成為少數實現信用卡貸款規模正增長的銀行之一。
然而信用卡逾期問題仍不容小覷。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,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從2023年末的981.35億元增至2024年末的1239.64億元,占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的比例也從1.13%提升到1.43%。
蘇筱芮建議,在應對逾期等風險問題方面,信用卡業務應從獲客策略、目標客群調整、風控手段升級等角度來穩定資產質量,同時也需強調規范用卡行為,加大對金融黑灰產等的治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