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改革春風,促全會精神落實
在歷史的新起點,中國共產黨以巨大政治勇氣和智慧,發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員令,團結帶領14億中國人民踏上強國建設、民族復興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繪就了深化改革的偉大目標藍圖,下一步,關鍵是把全會精神不折不扣落實到行動中。
全會提出,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。必須堅持盡力而為、量力而行,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,加強普惠性、基礎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設,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,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城市更新是深化改革和貫徹新發展理念,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,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,也關系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。7月17日,來自住房城鄉建設部的信息顯示,全國目前已實施城市更新項目超過6.6萬個,完成投資2.6萬億元。其中,圍繞既有建筑改造利用,目前已改造78億平方米建筑,進一步提升了建筑安全和節能水平。圍繞城鎮老舊小區改造,去年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.37萬個,加裝電梯3.6萬部。今年前5個月,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已達2.26萬個。
不止如此,全國已實施完整社區建設項目2900多個,精準補齊“一老一幼”設施3500多個,更新改造老廠區、老商業街區等2600多個,建設和改造醫療、體育、教育、文化設施近1.5萬個,改造城市燃氣等各類管道約10萬公里,修復城市破損山體4.97萬平方米,新建和改造城市綠地3.4萬公頃。
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經歷了世界上規模最大、速度最快的城鎮化,也成為了世界上既有房屋最多、房屋建成年代最集中的國家。2022年,我國城鎮既有房屋建成年份超過30年的接近20%,意味著這些房屋將進入設計使用年限的中后期,預計到2040年前后近80%的房屋將進入這個階段。而截至2023年底,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6.16%,超過9.3億人生活在城鎮。
目前,一邊是不少城市出現了既有基礎設施老化、老舊小區房屋破舊、配套設施差、公共綠化不足等問題,超大城市房屋老化問題更為嚴峻,而且這些城市存在大量城中村、村級工業園,建筑及人口密度極高,房屋違建、功能改變等情況較為普遍,房屋維護和安全管理問題更為嚴峻。另一邊是人民群眾對城市宜居生活不斷產生新需求、新期待,城市更新已是城市新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,正在成為破解城市問題和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。
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要“實施城市更新行動,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,打造宜居、韌性、智慧城市”。
從大局來看,城市更新不僅關系擴大內需、增加有效投資,拉動經濟增長,還關系改善人居環境,提升民生質量,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徑。從落實來說,城市更新要以掛帥出征、以實干精神繼續推動深化改革與全面發展。拉動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,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,這決定了城市更新是經濟和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命題,也是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途徑之一,更是實現好房子、好小區、好社區、好城區的手段。當前,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.2萬美元,從國際經驗來看,當人均GDP邁過1萬美元大關時,消費升級的進程會顯著加快,人們對于“城市,讓生活更美好”的發展需求將會越來越高、越來越多。因此,城市更新工作更加需要精準對接人民群眾需要。
粗略統計,全國已有上百個城市成立城市更新工作領導小組,大到北京、上海,小到云南玉溪、廣西蒙山縣等多地出臺了城市更新條例、管理辦法、指導性文件和各種支持政策。住房城鄉建設部也多次明確提出要探索建立房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,完善房屋體檢、養老、保險等基礎性制度。我們以為,各地應積極將城市更新與城市體檢工作相結合,按照“先體檢后更新”“無體檢不更新”的模式全面查找城市的短板問題,推動城市更新工作朝著精細化、系統化和科學化方向發展。
城市更新是一項系統性工程,需要政府部門、企業和群眾等各方聯動形成合力,才能收到最佳實效,眼下最關鍵的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,把思想行動統一到中央的部署要求上來,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,加快新舊發展動能轉換,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多元而強勁的動力支撐,同時加快推動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,以及“四好”建設目標的統籌完成,為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增添力量。
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