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“經驗決策”到“數據導航”——指數解碼廣西蠶桑產業升級 時尚賦能品牌破圈
9月10日,“桂字號”河池蠶桑繭絲綢產銷對接暨產業招商推介活動在北京舉行。本次活動旨在加強河池蠶桑繭絲綢品牌建設,促進產品消費,并推動產業招商合作。活動中,新華指數研究院發布了“新華·河池蠶桑產業發展指數”階段性成果。
“新華·河池蠶桑產業發展指數”階段性成果發布現場 官方供圖
2024年,河池桑園面積達96.32萬畝,蠶繭產量約占廣西的45%、全國的 28%、全球的25%。生絲產量連續15年保持全國第一,蠶絲被年產能突破100萬床,規上企業突破30家,蠶桑產業綜合產值近200億元。河池先后榮獲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、全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、“中國絲綢新都”等稱號。
河池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曹崇俊在致辭時指出,河池是“中國絲綢新都”,全市桑園面積、蠶繭產量連續 20 年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,繭絲加工能力連續 15 年全國領先,形成了“世界蠶桑看中國,中國蠶桑看廣西,廣西蠶桑看河池”的發展格局。
為了支持蠶桑相關產業發展,河池市2022年印發《河池市繭絲綢全產業鏈發展規劃(2021-2025年)》,明確2025年全產業鏈產值500億元目標;2024年出臺《河池市蠶桑繭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實施方案(2023-2025年)》,圍繞蠶桑基地提質等7大領域部署32條舉措。自2020年以來,全市累計投入財政涉農資金10.23億元,累計投放“繭絲貸”22.39億元。
產業發展過程中,科技已成為核心引擎。小蠶共育、方格蔟營繭等先進技術在當地推廣使用。全市繅絲企業實現自動化繅絲設備全覆蓋,建成廣西首條全真絲壯錦生產線。同時,河池正加快建設蠶桑繭絲綢行業可信數據空間、中國—東盟繭絲綢交易中心和數字產業創新中心,打通種桑、養蠶、收繭、繅絲、織造、貿易等全產業鏈數據壁壘,為各種產業場景提供數據支撐。2025年5月,河池市人民政府還攜手中國經濟信息社啟動新華·河池蠶桑產業發展指數的編制工作,旨在科學衡量產業發展水平,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,為產業發展提供預警導航,助力河池蠶桑產業從“絲綢源頭”向著“品牌高地”全速邁進。
如今,河池蠶桑繭絲綢產業的發展成果顯著。2024年,河池繭絲綢加工產業產值達46.17億元,同比增長10.46%,占全區的35.52%;白坯綢產量484萬米,同比增長19.2%。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產值超10億元,綜合開發能力居廣西第一。《新華·河池蠶桑產業發展指數報告》的數據顯示,河池蠶桑產業覆蓋全市11個縣區131個鄉鎮,惠及22萬戶近百萬蠶農,其中種桑養蠶脫貧戶2.8萬戶,占全市24.65萬脫貧戶的11.35%。2024年,戶均養蠶年收入超5萬元,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.6%。
品牌建設也取得了豐碩成果,“宜州蠶桑繭”“南丹瑤蠶平板絲”獲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,5個商標獲“廣西著名商標”,4個產品獲評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。河池蠶桑繭區域公用品牌、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價值累計超100億元。河池將最高等級生絲、蠶絲面膜等30多種產品銷往日本、意大利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,“綺源”白廠絲、“劉三姐”蠶絲被等名優產品享譽世界。
河池有機桑園 官方供圖
作為本次重要活動之一的“南方絲巢 × 呂越” 時裝發布會于當天下午亮相 2025 中國國際時裝周(秋季)。“南方絲巢”是廣西嘉聯絲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,深耕河池巴馬蠶桑資源,4月剛剛獲評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頒發的首批“中國消費名品”。本次活動攜手時裝藝術家呂越,雙方以 “巴馬有桑” 為主題,圍繞 “生態材質 + 藝術設計” 為雙軸,將巴馬綠色有機真絲與前沿時尚語言深度綁定,讓 “土地孕育的絲綢” 站上國際時尚舞臺。
2024年12月初,全國首條全真絲壯錦提花生產線在廣西嘉聯宜州工廠正式投產,這一成果填補了廣西全真絲壯錦織造領域的空白。此次發布會上,壯錦獨特的紋樣、色譜以及深厚的民族風情,在呂越現代設計手法的演繹下煥發出新的生機,將傳統文化與當代時尚巧妙結合,為古老的壯錦技藝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“南方絲巢 × 呂越” 時裝發布會現場 官方供圖
廣西河池市人民政府從前期產業資源協調到秀場資源對接,全力推動 “河池繭絲” 走向國際舞臺。為地域性品牌價值升級搭建了廣闊的展示平臺,有力推動了河池絲綢產業的國際化發展進程。(胡蓉)
標簽: